“10畝地一年凈賺18萬,比打工強多了!
”王大叔蹲在自家地頭,手里攥著一把剛割下的蒲公英,笑得牙花子都露出來。
誰能想到,這玩意兒以前就是路邊沒人要的野草,現在卻成了他銀行卡里的“軟黃金”。
三年前,王大叔還在跟玉米較勁。
一畝地收個千把斤,扣掉種子化肥,到手三百塊,連給孩子買雙球鞋都緊巴巴。
后來聽縣里技術員說,蒲公英這玩意兒“不挑地”,沙土地、山坡地、甚至撂荒了十年的老梯田都能長,而且一年能割三四茬。
他咬咬牙,把十畝玉米全換成了蒲公英,第一年就把買種子的錢翻了三倍。
現在行情更離譜。
疫情后大家開始囤清熱解毒的藥材,蒲公英干根從原來的15塊一斤漲到25,鮮葉直播賣,城里人搶著要,最貴賣到5塊一斤。
王大叔算了筆賬:一畝地成本1500塊,種子肥料人工全算進去,一年收三茬,鮮葉加干根,輕輕松松兩萬塊。
更妙的是,蒲公英根還能賣給亳州藥市,葉子賣給茶廠做“降火茶”,連開花那陣子,有化妝品廠來收花,說是能提取天然色素,做口紅。
一根草,從頭到腳都是錢。
有人擔心不會種?
王大叔擺擺手:“比種白菜還簡單。
”他總結了三招:第一,地別選低洼的,蒲公英怕澇,沙坡地最好;第二,種子用溫水泡一晚再播,秋天種比春天發芽率高一半;第三,割的時候留點根,像割韭菜似的,割三茬留一茬,來年長得更瘋。
縣里農技站最近還發了滴灌管子,接上手機就能控制澆水,省得大中午往地里跑。
銷路更不用愁。
王大叔現在三條路:鮮葉直接上抖音直播,城里姑娘下單當“養生菜”;干根打包賣給藥材商,藥市老板直接開車來拉;剩下的葉子,茶廠按斤收,做成小罐茶,貼上“有機認證”,價格翻五倍。
去年隔壁村老李頭跟著學,第一年種了兩畝,光直播就賣了八千塊,樂得逢人就說:“比養三頭豬省事多了!
新手想試?
王大叔建議先拿半畝練手。
種子別貪便宜,買正規基地的“當年新籽”,發芽率九成以上。
縣里現在有補貼,一畝地補五百塊,還免費教技術。
隔壁鎮去年建了蒲公英產業園,機器烘干、切片、包裝一條龍,農戶只管種,合作社統一收,連快遞盒都不用操心。
最逗的是,王大叔媳婦現在每天用蒲公英根煮水,說是“護肝”,連家里狗都喝。
狗毛亮得反光,村里人笑稱:“這狗比人還養生。
”王大叔咧嘴:“草能變錢,人還能變健康,這買賣,不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