養(yǎng)多肉這事兒,說簡單也簡單,說講究也真講究。
最近和幾個花友聊天,發(fā)現(xiàn)大家養(yǎng)肉的方式五花八門,總結下來最常見的就三種:顆粒土、泥炭土、水培。
各有各的門道,也各有各的小毛病,今兒咱就嘮嘮這三種方式的“脾氣”。
先說水培吧,現(xiàn)在挺火的。
尤其住高樓的朋友,家里沒露臺沒院子,水培多肉往窗臺一擺,瓶子里清清爽爽,沒土沒灰,看著就舒服。
我一同事就特愛水培,說“不用換土不用收拾,往瓶里一插,定期換點水就行”。不過水培也有短板——多肉長得慢。水里那點養(yǎng)分跟土比差遠了,葉子雖然飽滿,但總感覺“虛”,像沒吃飽飯似的,夏天一熱容易軟趴趴。
再說說顆粒土。
這東西前幾年特別流行,尤其是新手愛用,為啥?
透水!
澆水不怕爛根啊。
我剛開始養(yǎng)肉那會兒也跟風用全顆粒,確實省心,澆完水“唰”一下就漏完了,再也沒出現(xiàn)過黑腐。但后來發(fā)現(xiàn)不對勁——多肉半年沒見長,葉子薄得能透光。問了大棚師傅才知道,顆粒土就像“清水煮菜”,透氣是好,但沒啥營養(yǎng)。
多肉光喝水不吃飯,能長才怪。
而且顆粒養(yǎng)的肉根雖多,但都是細毛根,一到夏天高溫,根弱扛不住,容易化水。
最后是泥炭土,這算是“老資格”了。大棚里批量養(yǎng)肉基本都用泥炭,為啥?養(yǎng)分足??!泥炭土里有天然的腐殖質,多肉扎根進去,就像進了“營養(yǎng)艙”,吸收快長得壯。
我去年用泥炭種了盆吉娃娃,三個月就從拇指大長到巴掌大,葉子圓鼓鼓的,摸起來像小饅頭。
不過泥炭也有缺點——保水性太好。
新手要是手賤總澆水,土濕乎乎的悶著根,準爛。
我有回連著下了三天雨,沒控制住澆水,一盆泥炭養(yǎng)的熊童子直接爛了半根,心疼得直拍大腿。
其實這三種方式?jīng)]絕對的好壞,關鍵看咱的需求和環(huán)境。
住高層圖干凈,水培是個好選擇,但得定期給點營養(yǎng)液;怕自己管不住手總澆水,顆粒土能“兜底”,但最好摻點泥炭補補營養(yǎng);要是想讓多肉長得快、狀態(tài)好,泥炭土更合適,就是得勤觀察,土干了再澆,別“溺愛”。
養(yǎng)多肉就像養(yǎng)孩子,得順著脾氣來。
有人愛水培的清爽,有人圖顆粒的省心,我倒是更偏愛泥炭——看著多肉從瘦巴巴長到圓滾滾,那成就感,比啥都強!
你呢?
更喜歡哪種方式?